亚美体育《中国日报》:极简生活正流行
亚美体育近日,《中国日报》刊登一篇有关极简主义的特写。第1整理术出品人周一妍以极简生活方式观察者的身份接受访问。文末附上本号出品人的采访心得《请不要极简掉生命任何精彩的可能》,欢迎欣赏。 3月15日《中国日报》发表文章《Minimalism:New Lifestyle choice takes off》,将第1整理术出品人Zhou Yiyan的访谈语录,作为直接引语,刊登在文章中心位置。(上
亚美体育近日,《中国日报》刊登一篇有关极简主义的特写。第1整理术出品人周一妍以极简生活方式观察者的身份接受访问。文末附上本号出品人的采访心得《请不要极简掉生命任何精彩的可能》,欢迎欣赏。
3月15日《中国日报》发表文章《Minimalism:New Lifestyle choice takes off》,将第1整理术出品人Zhou Yiyan的访谈语录,作为直接引语,刊登在文章中心位置。(上图气泡位)。
“少即是多”这一观念最初在70多年前由德国建筑师密斯·凡·德·罗提出,如今已被越来越多的极简主义者所拥抱。他们通过理清脑中的杂念,摆脱生活环境中的杂物,来对抗时下狂热的消费主义。
坚持“少就是多”建筑设计哲学的密斯·凡·德·罗,被认为是极简主义开山大师。
30岁的她居住在北京,只有五件衬衫、两条裤子、四双鞋、一件风衣、一件羽绒服和少量其他物品。她能把所有的东西装进一个小行李箱。
然而,五年前的她曾是一名“剁手党”,这一网络用语形象地描绘出购物狂们迫切需要剁手才能停止冲动购买的画面。
林是一家跨国公司的翻译,她过去常常把大笔的钱花在购置时髦衣物上,以期“赢得人们的认可和关注”。
她一度拥有过400多件衣服、鞋子和包包。这些东西不仅把她在北京的25平米公寓弄得杂乱不堪,还成了一种经济负担。
林说:“当时我的月薪大概是15000元,但我的信用卡月账单有时能达到25000甚至3万。”
2014年,她看到美国博客作家Joshua Becker在网上发起了一项挑战,鼓励参与挑战的人将所持有的物品数量减少到100件以下,以推广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林决定试试。
她扔掉了90%的衣服、装饰品、厨具、家具、布草、工具和书籍,以及家里其他的非“生活必需品”。
尽管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消费者具备了强大的购买力,一些像林寒星这样的都市人却在抛弃消费主义,拥抱极简主义,追求一种更为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哲理,极简主义其实很简单——你持有的越少,就会越快乐。当你清除、整理,你的思路便有了呼吸的空间。
不过,极简主义的形式也各有不同。有些人会扔掉书籍纸张、没用过的玩具甚至电视机。其他人则更进一步,一旦他们整理了所有物,甚至会搬出大房子,住进小公寓。有些人试图通过限制上网时间来减少他们每天面对的海量信息。
《华尔街日报》去年曾刊登一篇报道,称消费主义已经达到了顶峰:“收入增加、快时尚、电子商务的便利性,以及人们随着科技的进步普遍接受了用过即扔的文化”——以上诸多因素相互作用,都让频繁的产品升级成为买家的惯例。
The minimalists网站,目前是全球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极简主义者学习与交流平台。
北京的一位消费者市场研究员朱瑞(音译)说道:“在社会的不断刺激下,许多消费者现在开始觉得事态可能已经发展得不受控制了。”
朱瑞说,大多数富裕的中国人都曾经历过“物质匮乏”的时代,如今则用财物作为身份的象征,表明他们过着美好的生活。他还补充道:“人们富起来后,往往喜欢买很多昂贵的东西。”
“然而,当他们意识到这些持有物实际上是一种负担、或者根本无法代表他们的品味时,有些人可能会重新思考自己的生活方式,”然后转向极简主义,让生活重新得到控制。
Joshua Becker认为,最早出现在一些发达国家的极简主义,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运动而日益壮大,这是出于“对全球金融动荡的极大担忧”。他创办了客,提倡极简主义的生活方式,吸引了130多万粉丝。
他解释了为什么美国和一些发达国家的人们会抛弃消费主义、过上更简单的生活:“失业率上升、工资停滞不前和股价下跌,迫使家庭和个人重新审视他们的购买行为。人们的生活预算开始紧缩。因此,许多消费者正在选择区分对必需品和非必需品的购买。”
社会学家Joel Stillerman称,在欧美国家的一部分社会精英阶层中,极简主义和追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关联。在他撰写的《消费社会学:全球视角》一书中,他指出极简主义也意味着“能反映品味、精致和审美”。
“这些人在宣告:‘我能负担得起更简单的生活。我更追求阅读、旅行和美食’。” Joel说道。
30岁的美国人Zeb Smith在2014年失业后成为了极简主义者。他发现,在减少了所拥有的物品数量后,他的生活质量反而提升了。
Smith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美国消费主义家庭。“我们的玩具、衣服、录像带、书和其他东西曾经多到连地板都看不见。凌乱的家给我父母的婚姻制造了严重的紧张。最终他们离婚了。”
“我们请不起搬家的大拖车,所以不得不扔掉很多东西。到了科罗拉多州之后,我们又买了更多的东西,婚姻也不易。我工作一整天后,回到家面对的是一片凌乱。”
Smith和妻子注意到凌乱的家给他们带来了压力。他的妻子Lauren在网上寻找解决方法,与此同时Smith开始撰写一本书,题为《现实中的极简主义:4又1/2个实用步骤,迈向有意义的人生》,以Jefferson Gow的笔名出版。
他说,他从自己的经历中吸取了教训,希望通过实践极简主义,系统地帮助人们营造出和睦的家庭氛围。
“现在的东西都太便宜了,不再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了。干净和整洁正成为财富的新标志,”他说。
在美国,千禧一代是追求极简生活方式的主要推动力。千禧一代是指18到34岁的群体,占美国人口1/4以上,也占劳动力的大多数。
美国零售业专家Robin Lewis表示:“千禧一代在选择如何花钱方面有一套独特的价值观。他们在经济衰退期长大,进入了艰难的就业市场,现在则必须偿还巨额债务。”
他说,千禧一代的人口高于婴儿潮一代,但赚的钱却更少。“这对经济来说是一大威胁。他们没那么喜欢购物。”Lewis补充道。
第1整理术驻东京专栏作者、中国平面设计师Linlinxing也是一位极简生活方式实践者。
但在中国,情况或许不同。市场调研公司欧睿(Euromonitor)在伦敦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年轻的中国消费者在物品上的花费较少,但往往把更多钱花在度假和看电影上,去年的门票销售额增长了13.5%。
欧睿的生活方式主管Alison Angus表示,这个现象部分归功于中国反主流文化的文青的兴起,即“文艺的年轻人”,英文中的“嬉皮士”一词或许能更好地表达这一点。
Angus说:“他们反对物质主义,这在中国是与主流相左的。”他们在寻找一种与文化有关的生活,闲暇时会阅读诗集,逛美术馆,吸猫撸狗,喝点小酒。”
他们吸引消费的手段各异。从日本无印良品零售的实用物品和优衣库的基本款服装,到逐渐取代拥有实体音乐、书籍、电影和软件的订阅服务。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Kindle等电子书和设备是中国90后和00后购买最多的产品之一。
报告称,中国其他行业,例如蓬勃发展的共享经济也证明了这一趋势。消费者选择使用滴滴和摩拜单车提供的新型服务,而不是买车。
印度极简主义者Prakash Ghai试图通过摄影将这一概念介绍给印度的国民。他说:“人们首先学会得到,然后才学会放弃。”他补充说,尽管极简主义运动在西方世界已经存在多年,但在印度仍然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因为“许多印度人仍在学习得到”。
但来自谷歌趋势的统计数据显示,极简主义正从中东向西欧蔓延。2017年,搜索“极简主义”信息的前五个国家和地区分别是香港、伊朗、韩国、英国和菲律宾。
在亚洲,最著名的极简主义者要数日本专家近藤麻理惠,其著作《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已经在全球畅销数百万册,激励了无数人整理住宅和人生。虽然近藤专注于整理,但整理带来的心理收获与极简主义者的目标是重合的。这本书引起了许多中产阶级读者的共鸣,激发了他们对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热情。
这本书的粉丝周一妍受到了启发,捕捉到了许多中国中产阶级消费者对极简主义的渴望。
2015年,她开通了一个名为“第1整理术”的微信公众号,早期旨在向消费者介绍日本的整理收纳技巧和孵化中国的整理咨询师。开通仅18个月,她的公众号便收获了20多万粉丝。
经过四年运营,第1整理术从媒体扩展成一家MCM机构,吸纳、发掘和孵化出一位位闪闪亮亮的中国整理明星。
周一妍说,中国客户聘请一位被业内认可的整理咨询师,可能需要支付约1500元/5小时的咨询费。由于通常整理一个家庭需要5-8次这样的咨询,让一套房子达到不杂乱的状态,成本有时甚至超过万元。
“处理杂物和极简是整理过程的一部分,”周说。专业整理的过程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在编辑和重新编辑,以便让值得拥有的好物填充你的空间。通过极简,人们会扔掉让他们不心动的东西,为心动好物腾出空间。”
周一妍称自己是“减轻负担的咨询师”,她预测中国一线城市将迎来一波杂物断舍离狂潮。
“这背后有三个主要原因。首先,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的房价正在迅速上涨,而越来越多的消费阶层把越来越多的钱花在了一些给人造成负担的产品上,”她说。
不过,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已经意识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房子最昂贵、最吸引人的地方应该是房子本身。周一妍说:“这实际上表明,大家对日本的减少物品、腾出空间的原则展现出的兴趣,是在恰好的时机出现的。”
“其次,尽管在购买力上升和网购便利的双重推动下,大家容易持有大量的物品,但对一些人来说,这一趋势已经达到了饱和。”面对廉价家具、电视和家用电器的兴起,践行极简主义反倒变得十分有吸引力。
“第三,居家整理背后的深层理念吸引了受过教育的中产阶级,他们对中国主流消费文化中盲目的物质崇拜毫无兴趣,”周说道。
杨志华(音译)在2015年成立了一个极简主义“训练营”,在中国招募了数千人来践行少持有的生活;Carrie Yu和Joe Harvey在北京开了一家名为“the Bulk House”的商店,推广物尽其用、零浪费的生活方式;而林迅(音译)的创业公司则帮助人们简化社交网络,整理他们的“情感浪费”。
她补充说,极简主义的趋势正在吸引全世界的关注——至少在中国,它也正朝着多样化的新形式发展,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吸引更多的商机。
第1整理术部分核心成员集体学习近藤麻理惠的《怦然心动的人生整理魔法 答疑解惑篇》(2019版)。
我以整理收纳行业观察者的身份,常被媒体“点名”分享上门整理师的发展情况。
添加第1整理术小助手花生姐姐微信号(ID:huashengjiejie003),暗号:直播。她会邀请您进入直播群,直播前会通知时间和链接。
提前下载喜马拉雅FM APP,关注“第1整理术”,收听效果更佳。不下载APP也能收听。
若您已身在第1整理术旗下学院群/整理收纳群/整理美学群/整理心理学群/极简群/绿舍离群的群友,不用添加小助手微信。当天直播链接会发到群内。